Quantcast
Channel: 情迷好莱坞 – Mtime时光网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7

天道奥义——道藏

$
0
0

    第一章  天

      混沌初开,气之轻清,上浮者为天,日月诸星罗列其间,天无所不覆,无所不容,故天之号,又曰大圜。地球亦诸星之一,人在地球视天,见为天体所包围,乃自然之天也。天是仙佛所居,故有天堂、天国之称。天之精华,凝结而为日月星辰,成象既著,功用乃行。

     天有十三层天,由十三层天再分为三十六天, 天外之天谓之无极,天内之天,谓之太极。故有无极生太极,太极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。所以,天能生万物,也能养万物。

       六合之外,谓之无极。六合者,上、下、东、西、南、北,即天地四方也。太极为天地未分,元气混儿为一,即太初、太一也。两仪即天地也。四象乃金木水火之谓也。金木水火乃禀天地而有者也。

       天分为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中天,均属十三层天之内(即太极),虽各有天门,但仅启开南天门,有路直通凡尘,诸圣、佛、仙、神,均由南天门出入,其它东、西、北三天门,均被封闭,不与凡尘接触。故三清、五老、太乙金仙,神超于六合,敛气于三界之五老金仙,皆逍遥自在于天界也。凡天神,省称曰天,如云:皇天后土,天知地知。因天是自然之天,故有天然、天命、天性、天心之谓也。

        人之灵,皆由天而降生于i凡尘,故死后,其灵应归回故乡之天。怎奈,人自降生于花花世界,多数为名、利、酒、色、财、气所迷,更为贪欲所驱使,而无恶不作,甘愿坠落于苦海之中,不能自拔,致忘记回归故乡之天,而坠落于地狱,此非天心不仁,实世人自甘坠落,夫复何言乎?所谓:顺天者昌,逆天者亡也。

       玄穹彼苍,是上天之称,天乃主宰宇宙万物,化育群生,生生不息,所谓:天行健,自强不息。天是奇妙不可解?是威力最强大的。天为公正、纯洁、至善,一切以天为标榜。

 

     第二章   道

极老母曰:亘古之初,未有天地之前,原是一片太虚,太虚者,虚而无物也。在虚无之中,混然产生一粒种籽,此种籽似一股力量,但无形状,亦无固体,亦无声,亦无嗅,而永远长在茫茫而不明,不分昼夜,周流于宇宙之间,毫无挂碍,他是创造天地万物之老母,故号其名曰道。

       道既无形无体,恍恍惚惚,仿佛里面有个象,又仿佛是有一个物,又仿佛是个精,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,自古自今,借此可以看到万物,依之而化生。道,寂静,不燥不寒,天不能覆帱,地也不能承载,小言之为无内,大言之为无外,充满于四海之内,犹包其外,在寒而不冷,在炎而不热,此乃道之体也。i

       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万物,由此而累进,庶类繁多也。此道,先天地生而不为久,长于上古而不为老,永远不变其质,能适用万物,鸟得之而能飞,鱼得之而能游,兽得之而能走,人得之故能生存,万物得之以生,百事得之以成。人皆用他,而不能见其形。故,道者一也,传至后世,老子曰:“抱元守一”,孔子曰:“吾道一以贯之”,故万物皆由一而起者也。

       所以,道之高,高而不能察看,深而不能测量也。虽然道很明显,也无法形容其名,看来很是广大,也无法形容其广。道是独立不改,万物也不能役使他,天地阴阳,四时日月,星辰云气,飞禽走兽,凡有生命之物,皆取之于他,而他也不减少,全都合并于他,他也不增多,此乃道之秘奥,与光明正大也。

       道之明者,聪明有智慧之人,能查考到宇宙的深处,知道一般人所不知道的事,他人之所不能得到的,而聪明修道者可以得之,这就称为察稽知极也。察稽,是从分歧复杂的现象里,而稽察是非曲直。知极,是从宇宙人生的深处,而明白很多的道理。

 

 

      一国之元首,若用此察稽知极之道理治国,则天下归服矣。为政者,若用此道,则人民不迷惑而服从。在上者虚极,在下者静笃,而道得其正也。虚则无我,静则无物,无我即无私,无物即物欲,无我无物,则可进于道也。信即是诚,诚则无欲,为上者,若能如此立于道,则可为民立命,立命就是为民设教也。无争即无为,无为即是最上的诚,则万物皆感其诚而应之夜。无为是最高的修持,无为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。

       所以,道即理也,轨也,路也,为政者,对于人民,应按其身份,而给以其应得,自然公平,万民不争也。授之以应得之名份,万物自然平定,此即道为一之理也。天上月球、星辰之运转,地球之绕行,皆有一定之轨道,绝不越轨。世上之飞机,其航空亦有一定之航线,海上之船只,亦有一定之航道。车辆之行驶,亦要按照交通规则之右行,否则,乱其轨道就会发生危险与车祸。行人之行路,亦要遵守行走人道,否则,就会发生危险与事故,所以,循道而行则安,逆道而行则危,此皆道之用也。

       道为一,永不变化,得道之本体,应由少以知多,得事之要妙,应操正以治奇,则往前可知道太古,往后可知道无终。凡修道者,应抱着道,即道之本体,执着道之法度,即方法也。如是,则天下可归于一也。

       道是万物之深奥处,善人以为珍宝,奉拳而服膺,唯恐失之,未敢须臾离也,离者非道也。不善之人,虽未明道之理,而能依道而行,亦可以安身立命。是故,道是天下之至宝,所以,重此道者,坚心求之而可得,有罪者求之,也可以免罚也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三章   道统

      无极老母曰:天道即天理也,天道欲传于世,上天乃先降生圣主轩辕黄帝。黄帝战榆罔,灭妖人蚩尤,一统天下而创建中国,在生三百余岁,修天道一百余年而得道,在鼎湖龙驭,白日升天。

       黄帝传位于圣孙颛顼,并将道统传于颛顼,黄帝训颛顼云:“爰有大圜在上,大矩在下,汝能法之,为民父母,大圜者天也,大矩者地也,法天法地,即可治民。” 

       溯天道之道统,皆有渊源,自轩辕黄帝,得天道而升天,道统一直传于尧帝,尧传于舜帝,舜传于禹帝,禹帝传于汤王,汤传于文王,文王传于周公,周公传于老子,老子传于孔子,孔子传于曾子,曾子传于子思,子思传于孟子,孟子继而一脉相传,迄今不绝。自黄帝传至尧帝,天道之心法真诠曰:”允执厥中“四个字。由舜帝传下之天道心法真诠曰:“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“十六个字。故,后世以此十六字谓:”天道心法十六真诠“所以,中国固有文化,系继承天道之道统者也。

       道是流动的,宇宙一切变化,都是道的表现。道的本身,看不见,听不到、也摸不着,而确是先天地生,为万有的主宰。因道是最高的,无所不能的,所以,世人当志于道。

       天道之道统,既自无极而降传于世,又天生圣人以弘道,是乃应运而降生者也。盖道统自轩辕黄帝传于尧、舜、禹,当是时,人性本至善,道行自然,无为而治。迨至夏、商、周朝时代,人类却不知固有德性,失去本来面目,以致世道浇漓,人心不古,虽有圣人层出弘道,泄露天道真理以化人,指出真我之所在,和修复之方法,怎奈,时至春秋之乱世,诸侯争雄,人心渐趋险恶,而有孔子周游列国,提倡人道,孟子倡行仁义,此乃上天差遣圣人降世,以弘道化人者也。

     “  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“是以道在心中,一念之善,即天堂,一念之惡,即地狱之谓也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第四章  良知、良能

无极老母曰:“天道为最高之源头,良知、良能,乃道之产生。道动而生乾坤,亦即纯阳纯阴。良知属乾性,良能属坤性。良知属静,良能属动。所以欲修天道者,应先修良知良能。

        良知:静若止水,光可照物,但受气之影响,如风吹水动,渐至于混溷境界。良知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。但良知非槁木死灰,在静中亦有动,虽动又似不动。故曰:无为即静中之动,无不为,即动中之静也。

       良能:良能之动多端,当其未受外感时,其动为正轨之动,良知也随之兴起。良能之微动,其烛照不远,其动力亦小。钜动者为良能之大发挥。修天道至此境者,必是不世之睿哲,便是一代英豪。可以动天地,动鬼神也。

      良知属相,良能属用,修天道知能,至发展者,即知能的功用,知能的性能不同,故其发展也异也。良知之表现于外,为灵明,亦曰明觉。故无所不照,此所以辨别善恶,故良知为相。良能为

用,其范围极广,为善去恶,都属于良能,每当遇到疑难,或遇到艰苦,心内似有一物在蠕动,即良能也。用之于亲则是孝,用之于国则是忠,用之于友则是信,其所用无不能也。人之所以立于天地间者,在此良能之用也。

       良知之本体为识,良能之本体为力,后天所谓知行之知,只是知识之论,为感官所得之知。良知之知,可称曰识。此谓根窍内通,不縁物境。其所以根窍内通者,盖通于良知,打破五官归于玄同,在乎良知也。

       动之本体曰力,良能似动能,其力最大,此种动能,充塞宇宙间,为宇宙一切活动之主力。如九大行星绕太阳而转,固然有赖于离心力与向心力。但何以要有离心力,又何以要有向心力,个中当然有一主力,(辑录者注:即牛顿所要找的地球自转、公转的原始动力)此力即良能,浩然正气即良能之发挥。

       良知良能以良能为先,良知为后。一定先有良能之发动,而后良知才可显现。良知之所以显现,原是由于良能的鼓动,宇宙万有的生长,俱是良能也。良知良能并重,仅知良知,而不知良能,则如车之两轮失去一轮,终不能大行也。良知是辨别善恶,良能是为善去恶。辨别善恶在“明”,为善去恶在“格”,故知能的功夫在明与格,有良能而后才能致,致之中亦含有良能,良能较之良知,更为重要。

       良能是无所不在的,无所不有的。一切动植物、矿物,俱含有能量,无良能便不能成为物。物之所以成为物,在有良能也。良知是偶然遇一问题而起的一种明觉。明觉原属一时性的,比如见父母而知孝,孝为良知,但孝的实践便是良能,无良能便不能孝。知能在本体上,原是不分的,惟有的人,偶尔良知现,知孝敬父母,但终未孝敬父母,即良能之不足,终是不孝。

       性者良知也,命者良能也,“天命之谓性”是命重于性,亦即“能”重于“知”也。一念之善即见性,一善之行即见命,“性命”即“良知良能”也。良知良能同出于天道,其本体,万殊归为一本,其知识,则一本散为万殊,其终归一也。良知良能俱不可见,为一种潜在的东西。良知良能为道之表相,道不可1见,但其万良知良能。表相于外为良知良能。

        修天道者应唤起良能,修良知由少私欲入手,盖无私欲,则良知自现也。良能固然也戒私欲,但良能不是仅由少私寡欲入手,良能者为原有的,说来就来。良知是静的,良能是动的,人之能冒险犯难,见危授命者,固然也有赖于良知之明辨,而实为良能之鼓励,有以成之。今日不可不致良知,更不可不起良能。l良能者为宇宙不灭之生命体。人能唤起良能,则一往无阻,何患乎天道修不成乎?

       然则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”,此乃上天激励其启发良知良能也。良能之起,即意志之表现,故修天道者,不可不立志,志立则良能起
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7

Latest Images

Trending Articles